班佑红军长征纪念碑(班佑烈士纪念碑的故事)

班佑红军纪念碑故事

—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背后的故事

今天我要讲的这个故事,发生在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走过的班佑草地上,如果您到过那里,你会看到那广袤无垠的草原上矗立着一座高18米、宽24米,重达1800多吨的红色雕塑——“中国工农红军班佑烈士纪念碑”。这座纪念碑名为《胜利曙光》,碑名由中央军委原副主席迟浩田上将亲笔题写,纪念碑的主体由24尊神态各异的红军人物形象和一面直刺苍穹的军旗组成。这里为什么会有这样一座纪念碑?这座造型独特的纪念碑究竟纪念了一段怎样悲壮的故事?请您听我细细讲来。

●“胜利曙光”纪念碑

那是1935年的8月,红军右路军经过草地陆续到达班佑一带,由于草原海拔高、气候恶劣,红军队伍装备简陋,许多战士因为饥饿、疾病、寒冷而掉队。过草地时,彭德怀的三军团负责殿后,收容掉队的红军战士,病重的周恩来、王稼祥都由三军团将士用担架抬着走出了草地。

8月底,红军右路军相继走出草地,红三军团在若尔盖阿西茸牙弄寨休整,那时正是当地粮食收获的季节,彭德怀听到还有将近六、七百人因为饥饿滞留在班佑草地没有过来,马上叫来十一团的政委王平,命令他带上新筹集的粮食赶到山那边的班佑草地去接应他们。

●红军过草地

王平在他的回忆录中写道:“红三军在草地里走了整整七天,终于进到班佑。我们红十一团过了班佑河,已经走出七十多里,彭德怀军长对我说,班佑河那边还有几百人没有过来。命令我带一个营返回去接他们过河。刚过草地再返回几十里,接应那么多掉队的人,谈何容易。我带着一个营往回走,大家疲惫得抬不动腿。走到河滩上,我用望远镜向河对岸观察,那边河滩上坐着至少有七八百人。我先带通讯员和侦察员涉水过去看看情况。一看,哎呀!他们都静静地背靠背坐着,一动不动,我逐个察看,全都没气了。我默默地看着这悲壮的场面,泪水夺眶而出。多好的同志啊,他们一步一摇地爬出了草地,却没能坚持走过班佑河,他们带走的是伤病和饥饿,留下的却是曙光和胜利。我们怀着沉痛的心情,一个一个把他们放倒,一方面是想让他们走得舒服些,一方面再仔细地检查一遍,不能落下一个还没有咽气的同志。最后发现有一个小战士还有点气,我让侦察员把他背上,但过了河他也断气了。我们满含泪水,脱下军帽,向烈士们默哀、鞠躬告别,然后急忙返回追赶大部队。”这数百位战士的牺牲,也是红军长征过草地有史料记载牺牲人数最多的一次。

●《走过雪山草地》剧照

这一段悲壮的历史,深深刻在了王平上将的脑海中,让他时刻不能忘怀、悲痛不已。2008年至2009年,王平上将的儿子范晓光两次来到若尔盖班佑草地考察,牵头准备在班佑草地修建烈土纪念碑。终于2011年9月28日,大型雕塑群《胜利曙光》在班佑草地落成。

青山有幸埋忠骨,这座名为《胜利曙光》的纪念碑,采用写实的艺术手法,沉郁而凝重地再现了当年数百名红军将土在草地不幸集体殉难的真实历史故事。它不仅仅是为了纪念千辛万苦走过草地却牺牲在最后一刻的数百位红军战士,更是对长征精神的继承和发扬,红军经历的苦难与艰辛,必将成为激励后人奋发向上的精神动力。

●班佑烈士纪念碑

朋友们,当我们在寒冷的夜晚,悠然的窝在被窝里,拿着手机刷着短视频,或是与家人朋友欢聚在一起的时候,是否还记得那些长眠在长征路上的先辈、是否还记得那些为新中国牺牲的革命烈士,是他们用血肉的身躯换来了我们当下安宁、祥和的每一天!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长征路,在我们这一代人的长征路上,您是否也同样怀揣着一颗为人民服务的初心,如同我们的先辈一样,义无反顾地投身其中,勇往直前?您是否也能在那个艰苦卓绝的时代“舍小我而利公,行大道而忘我”?走好脚下的每一步路,过好眼前的每一天,是我们对英烈最好的告慰,走好自己的长征路,为自己、为家人、为祖国!

216革命烈士纪念碑介绍?

“二·一六”革命烈士公墓,位于成都市成华区青龙街道石岭社区北郊磨盘山公墓内。“二·一六”是指1928年2月16日发生在成都的“二·一六”惨案。14名革命志士在那一天被反动派杀害。“二·一六”革命烈士公墓是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2019年,二·一六革命烈士公墓被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九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凤山纪念碑介绍?

凤冠山革命烈士纪念碑1958年建。

凤冠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占地面积120平方米,保护面积2000平方米,纪念碑正面阴楷镌刻“革命烈士纪念碑”7个大字,左右分别镌刻朱德、邓子恢的题词“革命烈士永垂不朽”“英名不朽,浩气长存”,背面记述12位烈士的英雄事迹。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的介绍?

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是由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堂、井冈山碑林、井冈山雕塑园等组成的井冈山革命纪念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于1993年筹建,1997年建成并对外开放。井冈山革命烈士纪念碑,地处烈士陵园的高山之巅—“佛”型山体脸部,陵园的最上方。纪念碑由基座、碑座和主碑三部分组成。占地面积1200平方米。

广东省陆丰市革命烈士墓·人民英雄纪念碑照片?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决定,为了纪念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在首都北京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当天下午6时,出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的全体代表,在天安门前广场上举行了建立纪念碑的奠基典礼。以毛主席为首的政协各单位首席代表一一执锨土,奠下纪念碑的基石。后经全国广泛讨论,确定碑型。到1952年,全国优秀的建筑师和专家们共设计了一百多种图案,经有关方面通过各种方式征求各界人民的意见,归纳、修正成最后的图样。 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由北京市长彭真任主任委员,郑振铎、梁思成任副主任委员。委员会下设工程处,分设计、施工、采石、美术工作等7个组,进行工作。此外,专设一个委员会,在中国科学院现代史研究所所长范文澜领导下,研究浮雕画片所需的史料题材。纪念碑于1952年8月1日正式动工修建,1958年4月22日落成,同年5月1日隆重揭幕。 人民英雄纪念碑呈方形,建筑面积为3000平方米。纪念碑分碑身、须弥座和台座三部分,共高37.94米。台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均有台阶。 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大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幅汉白玉大型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渡江战役为主题。在渡江战役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装饰性浮雕,主题分别为支援前线和欢迎人民解放军。 浮雕高2米,总长40.68米,共有约170个人物形象,概括而生动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惊天动地的革命史实。上层小须弥座四周镌刻有以牡丹、荷花、菊花、垂幔等组成的八个花环。 两层须弥座承托着高大的碑身。碑身是一块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达60多吨的大石。碑身正面(北面)镌刻毛泽东题词“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是毛泽东起草、周恩来题写的碑文:“三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三十年以来,在人民解放战争和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从那时起,为了反对内外敌人,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历次斗争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碑身两侧装饰着用五星、松柏和旗帜组成的浮雕花环,象征人民英雄的伟大精神万古长存。整座纪念碑用17000多块花岗石和汉白玉砌成,肃穆庄严,雄伟壮观。 1949年9月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在首都建立人民英雄纪念碑的决议。 北京市都市计划委员会随即向全国各建筑设计单位、大专院校建筑系发出征选纪念碑规划设计的通知。到1951年,就收到140多件各种形式的设计方案和设计修改方案(截止最后定案时共收到240多件)。海外华侨也积极献计献策,侨领陈嘉赓组织华侨绘制了图纸,并制作了水泥柱头模型,花费15万多元(旧币)运费寄给人民英雄纪念碑建造工程处。 1952年5月10日首都人民英雄纪念碑兴建委员会正式成立。该委员会主任由当时北京市委书记彭真同志担任,副主任由国际著名建筑家梁思成同志担任,秘书长为薛子正。 为了体现周恩来总理关于建筑纪念碑目的在于“纪念死者,鼓舞生者”的指示,1953年3月首都兴建委员会从240多种设计方案中精选出8种,向专业设计人员广泛征求意见。这8种设计方案包括:矮而分散的典型设计,高而分散的典型设计,做成三座门的设计,矩形主柱式碑形——高的典型设计,有了望台的设计,红墙上立碑的设计,碑顶立群像的设计和最后被采用的碑形设计。 在众多的设计方案构思中,设计意见有较大的差别。当时分歧较大的意见有:1、碑的下座要不要建成陈列室。2、下层台阶要不要作成检阅台。3、碑身要不要做成空的,顶部开窗,可供了望北京市容。4、意见中分歧最大的是碑顶的造型,到底是建成宝顶歇山式,还是塑造英雄的群雕。因为这些意见不统一,使得工程难以启动。最后经主持这项工作的中央领导与有关方面初步协商,决定:1、台基部分先按陈列室设计,留有改变的余地。2、因为已有天安门作为大检阅台,下层平台决定不作检阅台设计。3、为维修方便,碑身做成空筒,但筒顶不开了望窗以维护纪念碑的庄严肃穆。空筒碑身也使得碑体重量大大减轻,连地下的混凝土在内,总重量只有一万吨左右。(由于设计合理,当时虽然没有考虑抗震因素,但纪念碑却经受了大地震的考验。)4、最难确定的碑顶暂缓设计,选意见最为集中的设计方案中的三个制成1∶5的模型,竖立在天安门广场上,广泛征求全国人民的意见。 就在底层按陈列室设计全部钢筋混凝土即将完成时,台基做成实体的意见又占了上风,他们提出的理由很有说服力:做成实体碑身显得庄重稳妥,如下设陈列室,碑身则有架空不稳之感,这对于一座烈士纪念碑是不合适的。 关于纪念碑建在何处,也经过广泛的讨论。开始有人主张建在东单广场,有人主张建在前门楼上,有人主张就中华门的原址建立,也有人主张建在西郊八宝山上。最后,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决定将纪念碑设立在全国人民政治活动中心——天安门广场。 纪念碑的位置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它庄严宏伟的雄姿,具有我国独特的民族风格。在广场中与天安门、正阳门形成一个和谐的、一致的、完整的建筑群。纪念碑总高37.94米,碑座分两层,四周环绕汉白玉栏杆,四面均有台阶,下层座为海棠形,东西宽50.44米,南北长61.54米,上层座呈方形,台座上是大小两层须弥座,下层须弥座束腰部四面镶嵌着八块巨大的汉白玉浮雕,分别以“虎门销烟”、“金田起义”、“武昌起义”、“五四运动”、“五卅运动”、“南昌起义”、“抗日游击战争”、“胜利渡长江”为主题,在“胜利渡长江”的浮雕两侧,另有两幅以“支援前线”、“欢迎人民解放军”为题的装饰浮雕。浮雕高2米,总长4..68米,雕刻着170多个人物,生动而概括地表现出我国近百年来人民革命的伟大史实。 人民英雄纪念碑是毛泽东、周恩来等老一辈革命家十分关心的事情,是在他们直接指示下完成的。史料中有一份珍贵的毛泽东手书批示。事情缘于朱启钤、章士钊、叶恭绰三位民主人士看到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后,向毛主席建议,对纪念碑的设计提出新的意见,如:浮雕史料应特别慎选,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图画不可漏略;浮雕用材可考虑铜铸;整个图形宜再行斟酌;各部分纹样宜另行选择,明清两朝纹样纤弱无力,不宜多用等。毛泽东主席看到建议后,批示:“彭真同志,此件请付委员会讨论并邀建议三人参加。” 在北京市档案馆的档案中还有另一份毛泽东主席亲笔修改的纪念碑奠基石碑文草稿。原碑文是彭真同志拟写的“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烈士纪念碑奠基典礼”,毛泽东将它改为“在中国人民解放战争和中国人民革命中牺牲的人民英雄们永垂不朽!” 在纪念碑建造过程中,毛泽东主席于1955年6月9日为碑心石题写了“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大字。周恩来总理书写了毛泽东主席在全国政协第一届全体会议上起草的碑文。 1952年8月1日,修建纪念碑工程正式开工。 纪念碑的碑心石,是建碑中最主要的一块大石料,称得上是中国建筑史上少有的完整的花岗石,重达百吨,采自青岛浮山大金顶一带。采运工作历时七个半月,于1953年4月1日动工至10月16日大石料运抵天安门广场工地。7116名工人直接参加了这项工作,开采用打槽办法,运输用滚木及推土机牵引滚移。 1953年7月开采出大石料荒料尺寸:长15.3米,宽3.55米,厚2.1米,重300吨。经过第一次加工,将石料上面做平,重量减为280吨。10日大石料由开采地运至山场(半山腰平坦处)行走60米。次日下午石料放下山。经转向、翻身、第二次加工后,石料长14.7米,宽2.92米,中间厚1.0米,两边厚0.8米,重量为102吨。 8月19日,大石料由山场起运,经过4个村庄、一个山岭、十余处桥梁及交通最繁华的市内街道,行程15公里,9月27日安全到达车站(空军油库)。9月28日,在青岛车站,采用铁道滑动方式,将大石料装上东北电业管理局丰满发电厂90吨车皮。根据铁道部规定,该车载重为100吨,因此又对大石料进行了第三次加工,将石料中间厚度改为87厘米,两端厚度改为79厘米,重量为94吨,连同束车设备与垫木共重100吨。以直线20公里/小时,弯道及进站10公里/小时的行车速度开向北京,10月13日抵达北京前门西站,一路平安。三个夜晚之后,碑心石奇迹般地出现在天安门广场工地。 纪念碑浮雕石料采自北京房山的汉白玉矿。纪念碑采用了钢筋混凝土筒体,将碑座和碑身各部分石块牢固地拉结浇注在一起。碑心石正、背面的题字都有阴文镌刻在石面上,然后采用中国传统的镏金方法,做成钢胎金字镶嵌进去。碑题、碑文共用黄金130余两。整个纪念碑用1.7万多块花岗岩和汉白玉砌成。

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来历

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位于仁化县城北面106国道旁铜鼓岭战斗遗址处。纪念碑入口处的“长征精神光耀千秋”的红色标语格外引人注目,红军雕塑、战壕遗址、雕刻墙庄严肃穆。

1934年10月31日至11月9日,红军主力部队过境粤北仁化县,红军一、三、五、八军团各一部和红九军团、中央军委纵队相继在仁化县境内行军作战,国民党军队试图把湘粤两省交界处的城口镇建成第二道封锁线南端的中心据点以“围剿”红军。1934年11月4日,红军长征主力过城口时,红一军团二师六团一部奉命在城口镇与仁化县城之间的铜鼓岭一带阻击国民党粤军援军。双方激战持续两天一夜,红军以牺牲100多名战士的代价,粉碎了敌军增援城口的企图,为确保红军主力在城口作短暂休整和继续前进创造了条件。几十年后,当地村民还在现场发现未爆炸的手榴弹,在一些树木里发现嵌在里面的子弹。”

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遗址群)建在当年的战斗遗址上,占地面积2000平方米。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在2008年建成,2017年4月启动提升工程,2019年9月竣工。升级提升工程设计了红军长征过粤北红砂石雕、八角帽阵列、战壕遗址景观、天下人等八个主题雕塑,建设了栈道、战地平台、观景平台、旅游厕所、美化绿化亮化等项目,修缮了战壕遗址等。

2011年4月21日,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被仁化县政府公布为仁化县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铜鼓岭红军烈士纪念碑代表广东入选《中国工农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纪念邮资明信片和入选“我心中的长征纪念地”。是省级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省级国防教育基地、省级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市级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