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渚古国属于什么朝代 良渚古国对中华文明的贡献

良渚古国

是中国古代传说中由创世神盘古之子古越族人天皇氏创立的一个城邦国家,是迄今为止我们能够追溯的中华第一古国。良渚古国定都于今浙江杭州良渚古城;并分别于今河南洛阳、山东日照两城镇遗址、淮河流域、湖南九嶷山及山东琅琊古城等地设立陪都。历时5320年(前9984—-前4664年);自天皇氏至有巢氏共历六代君主(或六个氏族)统治

延伸阅读

良渚古国的发现对中华文化的贡献

良渚古城位于杭州城北18公里处余杭区瓶窑镇,是揭示中华五千年文明史的圣地。

良渚古城是长江下游地区首次发现的新石器时代城址,在陕西神木石峁遗址发现之前,是中国最大的史前城址,一直被誉为”中华第一城”。年代上限很可能是公元前2600 年,下限是公元前2300年。古城略呈圆角长方形,正南北方向,东西长1500-1700米,南北长1800-1900米,总面积达290多万平方米。城墙底部铺垫石块作为基础,宽度40-60米,基础以上用较纯净的黄土堆筑,部分地段地表以上还残留4米多高城墙。共发现六座水门。城市的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贵族住在城中央的30万平方米的莫角山土台上。

2016年3月15日,古城外围水利系统,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

2016年5月16日,2015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公布,浙江余杭良渚古城外围大型水利工程的调查与发掘名列其中。

这次国际考古论坛上的中华5000年文明确认,以良渚古城为标杆,给我三个启示:

一是,哪怕一个普通中国人也应该活得明明白白。原来我们的文明史不是3000年,而是5000年。在之前,很多专家甚至是网红性的专家都只敢说3000年,美其名曰慎重,实则是不自信。现在胆子应该大点了吧。我们的——也是世界的文明史提早了1000年,文明DNA美丽流畅。贵族住古城中央,普通居民住在城的外围,说明我们每个普通人都是人类文明的发源与推动的一份子,至于等级则是次要成分。按老庄哲学,外围和中心都是变化的,且互为依存。

二是,现代文明是从古文明演绎发展而来,今日及未来的发展不可能成断线的风筝,另起炉灶。传承与创新是永恒的主题。良渚古城处长江下游,外围的水利系统是世界最早的水坝。想想我们今天仍然保持了5000年优势,建成了世界上最大的水利枢纽—–三峡大坝,快要完工的南水北调水利工程有过之无不及。我们要建长江经济开发区,治理黄河、淮河成效显著。我们要探月寻找水源。值得重提的是,1962年,我们坚决捍卫领土主权,制定打击越界印军的方案,刘伯承元帅提出,在海拔5000多米的复杂地形下,顺着水走找印军,有水的地方就有人居住。后来找到了对手主力,战而胜之,大获成功。

三是,中华文明还可以朝前考证。得寸进尺吗?是的。大家务必留意:良渚考古遗址发现后,陕西神木县石峁遗址又发现了。随着考古面纱层层揭开,石峁史前遗址早于良渚是可以期待的。

良渚文化的形成

良渚文明形成的区位条件是良渚古城,良渚文化时期的城址,是目前所发现的同时代中国最大的城址。有专家认为,良渚古城其实就是“良渚古国”。良渚文化是中国浙江钱塘江流域一支重要的古文明。是铜石并用时代文化,因发现于浙江余杭良渚镇而得名。

良渚古国和夏朝的关系

关于良渚文明与华夏文明的联系,首先要确定的一点就是,所谓“良渚文明”并非与我们常说的华夏文明是并列关系,而更像是一种从属关系,即“华夏文明是由中原及周边诸多古文明与文化糅合而成”的观念。当然,在“良渚文明”兴盛的时候,在中原地区也逐渐兴起一个早期文化,就是我们常被认为是夏朝存在之证据的“二里头文化”,这个古文化才是与如今刚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申遗成功的“良渚文明遗址”并列。

良渚古国属于历史上记载的哪个朝代

良渚古国就是虞朝,大约在4700年前~4600年前,炎帝、黄帝、蚩尤雄踞一方,一般人都以为是中华大地他们三分天下,其实在东南部还有一个非常强盛非常先进发达的良渚古国,炎黄蚩尤是在良渚古国的中期,他们都不敢惹强大的良渚古国,中华大地是四分天下。但是那个时代有一个虞朝,炎黄蚩尤也在虞朝的中期,那虞朝在哪呢?良渚古城在建造前国家已经存在,算上前期寻找考察设计建造的时间,良渚古国约建立在5700年前,虞朝的时间跟良渚古国符合,虞朝是一个国家,当时只有强盛先进发达的良渚古国是以国家形态存在,而且时间上也符合虞朝,就当时的情况来讲,虞朝这么一个强盛的国家,除了良渚古国没地方可以是它了,所以良渚古国就是虞朝,后来都城搬迁到了蒲阪,太湖流域的民众有的北上,有的南下,有的向西北迁移,舜是虞朝的最后一位帝王,舜软禁了尧,逼他禅让成为部落联盟共主后,虞朝的疆域是原来的虞朝加上尧的部落联盟的疆域,包括了中国的大部分地区,形成了华夏大一统的格局,也为夏朝奠定了基础。

良渚古国控制范围

据“公示草案”,此次规划范围以良渚古城遗址为圆点、周边12公里可视范围为半径向外“画圆”:规划范围东至杭宁高速、杭州塘,南至文一西路、石祥西路,西至山体山脊线、235国道,北至大遮山北侧山脚。涉及杭州市余杭区、西湖区、拱墅区,以及湖州市德清县,总覆盖面积约482平方千米。其中杭州市范围内为426平方千米,核心景观管控约162平方千米。

“核心管控的162平方千米,即良渚遗址核心的城址、外围水利系统、墓地祭坛、玉器等出土物所在,范围与在编的《良渚遗址和鲤鱼山-老虎岭水坝遗址保护总体规划》的规划范围一致。”市规划资源局相关负责人指出,此次规划牢牢“锁定”良渚遗址的遗产价值要素进行分析研究,梳理城、坛、坝、山等核心遗址景观要素与外围城镇空间的关系,力求妥善协调好保护与发展的矛盾,更好延续良渚遗址“群山环渚映古城”的整体景观格局,以及“悠远、苍茫、博大”的文明意境。

据规划编制团队介绍,此次规划从人的主观视觉感受出发,梳理了遗产内外20处重要视点进行分级管控。其中,莫角山、瑶山祭坛和鲤鱼山前3处特级视点是观赏城、坛、坝的最佳视点,中外游客必到,规划对这类视点进行重点管控。

市规划资源局编制中心相关负责人指出,针对每个视点360度望出去的视觉面域,规划又分为一类视域和二类视域进行管控:

一类视域需落实最严格的管控要求,避免现代建设影响历史环境;

二类视域从严管控,适当协调城市发展的诉求。

本次规划整体分遗址保护区、核心城镇景观控制区、核心生态景观控制区、外围景观协调区、山体景观控制区等分区进行景观控制,引导相应区域的建筑基准高度、风貌、形态符合遗产保护相关要求,避免“剃平头”“高低配”,整体实现“城隐于野”;通过山体生态修复等保护山形山势。

“如同城市风貌特色是城市精神的体现,世界遗产及周边区域的景观管控,也关系到遗产价值的保护延续。”市规划资源局负责人指出,本次规划主要从世界遗产核心价值以及人的主观视觉两个层面,系统提炼了良渚遗址及周边地区景观风貌的总体意境特点,明确了周边建筑高度、风貌形态的控制原则与要求,既积极落实对世界遗产保护的“底线”要求,也将更好指导区域协调好遗址保护与周边城镇的发展关系,力争做到良渚遗址与周边城市区域共生共荣。

值得一提的是,除了西湖、运河均落实世界遗产保护相关要求,先后出台了景观控制规划,在杭州提出“双西一体化”保护提升策略后,杭州也充分借鉴“分区分级”保护西湖整体景观风貌的做法保护西溪,于今年出台了西溪地区景观风貌控制规划。同时,杭州正在编制的总体城市设计和分区开展的城市设计,也将落实“三世遗”和西溪的景观管控规划要求,进一步为打造整体大美浙江气质的城乡风貌新时代“富春山居图”提供“杭州样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