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裕北伐时间地点 刘裕北伐时间表

刘裕北伐时间

刘裕公元409年至公元417年连续发动了北伐战争,先后 灭掉南燕,收服巴蜀,攻克后秦。当刘裕正准备依据关中剑指北魏的时候,替刘裕坐镇东晋南方的左仆射刘穆之逝世,刘裕担心东晋政局有变,即南返,结束了东晋 南北朝最有影响力的北伐征程。

义熙五年(409),南燕主慕容德死,其侄慕容超袭位,纵兵肆虐淮北,掳去晋两郡太守,驱掠百姓千余家。刘裕因此上表北伐。三月,他统领晋军向北挺进。

  南燕大将公孙五楼见晋师威猛,向慕容超建议扼据大岘(今山东沂县),坚壁清野,但被拒绝。刘裕看准时机,冒险越过大岘山隘,一举攻克临胊(今山东掖县),夺得大量辎重。接着,晋军将士在刘裕的亲自鼓动下迅速进击,直逼燕都广固(今山东益都)。

慕容超遁入城中坚守不出。双方进入相持阶段。晋军一方面高垒重堑,将广固团团围住,以燕人之粮充实军用;一方面招降纳降,采取分化瓦解之策。南燕大将桓遵兄弟及徐州刺史段宏相继归附,尤其是尚书郎张纲被俘,对刘裕十分有利,最后正是利用他所设计的攻城器械拿下燕都,活捉了慕容超。刘裕以广固久守不降为由,入城后,尽杀王公以下三千人以泄愤。

  齐境克服,刘裕本想停镇下邳,荡凊河洛,但孙恩妹夫卢循复集孙恩残部,败晋军于豫章(今江西南昌)。刘裕不得不班师回朝。回京后,先后督师镇压卢循、剿灭割据长江中上游的刘毅、谯纵势力,逼走司马休之,使南方出现了百年来从未有过的一统局面。

  义熙十二年(公元416)一月,后秦主姚兴死,姚泓继位,内部叛乱迭起,政权不稳。刘裕认为这是灭亡后秦的良机。时刘裕图以晋室名声安抚北方人民,故想奉司马德文之名北伐,司马德文因而上书出兵,以修谒晋室山陵,最终刘裕就与司马德文一同率兵出发。八月,刘裕以刘穆之任尚书左仆射,内总朝政,外供军粮,自己率大军分四路北伐。九月,刘裕扺达彭城。龙骧将军王镇恶、冠军将军檀道济领兵由淮、淝转向许、洛,后秦诸屯守皆望风降附,晋军进展神速。十月,王镇恶军占领洛阳。

  次年正月,刘裕留其子刘义隆镇守彭城,自率大军北上。此时北魏派十万重兵驻守河北,并以游骑骚扰晋军。刘裕在行军中,虽常设奇阵或用大弩强槊击败魏军,但进军速度缓慢。王镇恶军由洛阳进抵潼关后,为秦主力守险以阻,檀道济军的粮道也为秦将姚绍截断。晋军一时处于危境。王、檀向刘裕求援,而刘裕却为北魏军牵制,自顾不暇。幸得当地百姓的帮助,潼关晋军才转危为安。七月,刘裕摆脱魏军,进至陕城;前锋沈田子攻入武关,进屯青泥(今陕西蓝田)。八月,刘裕至潼关,与诸部会合。

  秦主姚泓为缓解两面受敌的危局,谋划先消灭沈田子军,再抵御刘裕,于是率步骑数万急趋青泥。沈田子军本为疑军,不过千余人,但各自为战,骁勇异常,数次出击竟使姚泓败还长安。此时,王镇恶突破潼关防线,率师直进,一举攻陷长安城,姚泓率群臣投降。

延伸阅读

历史话题:网上说的刘裕有一次北伐时曾经一个人追赶上千人,是真的吗出自刘裕的哪一场北伐

出处不是刘裕北伐,而是随刘牢之镇压孙恩之时。原文是:“刘牢之击孙恩,引裕参军事,使将数十人觇贼。遇贼数千人,即迎击之,从者皆死,裕坠岸下。贼临岸欲下,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乃得登岸,仍大呼逐之,贼皆走,裕所杀伤甚众。刘敬宣怪裕久不返,引兵寻之,见裕独驱数千人,咸共叹 。因进击贼,大破之,斩获千馀人。”

我是这么理解的,第一刘裕悍勇这一点是肯定的,文中(裕奋长刀仰斫杀数人),这数人肯定是敌军中的头目或是善战者,古代不是经常有两军主将单挑吗?主将被斩引起全军混乱,各自逃命这种情况是有的,刘裕可能就是这种情况,杀了敌军中的头目和骁勇者,其余的被他的威慑力镇住了,再加上孙恩的教徒必定不是正规军,没受过正规训练,组织性和纪律性肯定是不如正规军的,一群

乌合之众见到各自老大被杀后,为保自己各自逃命也是有可能的,在加上刘敬宣引兵寻找刘裕,也许敌军探听道刘裕的援军快来了,更加没有士气了。结果就出现了刘敬宣看到的那一幕(见裕独驱数千人)。这个事件资治通鉴中有记载。

刘裕北伐渡过黄河了吗

刘裕北伐渡过黄河了

刘裕为抗击南燕,外扬声威,遂欲挂帅北伐。公元409年二月,南燕军队侵扰淮北,就正好给了刘裕一个机会。他上书皇帝,要求北伐,获得朝廷批准后,他迅速出兵,五月就到了下邳。

两次北伐,前后灭南燕,破北魏,亡后秦,收复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都,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

但潼关以东、黄河以南和山东全境已划入刘宋版图,“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为刘宋永初和元嘉年间,休养生息,出现“余粮息亩,户不夜扃”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仍不失为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

唐代史学家朱敬则称赞此次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辛弃疾在《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称赞:“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刘裕二次北伐势如何破竹

公元416年8月刘裕开始了二次北伐,势如破竹!

虽然刘裕已经年过半百,但此时正在其人生最为志得意满的阶段。要知道,在魏晋南北朝时代,士族门阀几乎垄断了庙堂中的一切。所以,出生于寒门(自己号称是是汉高祖刘邦之弟、楚元王刘交的二十二世孙)的刘裕几乎没有踏入朝堂的机会,只能在年轻时期就投身军旅,通过军功积累自己的政治地位。当然,刘裕是幸运的,因为他投身的是东晋最为精锐的“北府军”,而此时“北府军”的统帅是名将刘牢之,对刘裕的才能极为赏识。终于,刘裕依靠在战场上的一刀一枪的搏杀,打通了来通往庙堂的通道。

当刘裕进入庙堂之上,很快就通过一系列军事以及内部权力斗争,将能够与其一较长短的实力派全部剪除,牢牢掌控着了东晋的朝局。。所以,刘裕不仅获得了东晋皇帝司马氏的极大信任,同时也成为了整个朝局的真正掌控者。而且,行伍出生的刘裕,已经在历次平乱的过程中,成为了都督22州军事的军事统帅,控制着包括东晋王朝最精锐“北府兵”在内的全国军队。除了掌控了军政大权,刘裕自当政以来,实行打击世家大族,轻徭薄赋的政策。不仅收买了东晋民心,更是为东晋朝局聚集了大量的财务,可以为刘裕的征战提供充足的物资保障。

除了拥有充足的物资保障之外,东晋王朝和刘裕都已经积累了足够的北伐经验。在刘裕北伐之前,祖逖、庾亮、殷浩、桓温等东晋的重臣和权臣都曾先后北伐,这些人虽然建立了赫赫武功,却没有为东晋王朝留下尺寸之地。反而是,刘裕在46岁这一年,也就是公元409年,东晋义熙五年,首次进行了北伐作战。此次北伐,刘裕顺利的灭掉了南燕政权,为东晋夺取到了可以控制的国土。更是积累了很多对抗北方铁骑的经验,尤其是利用战车对抗骑兵的经验。

政通人和,物资充足,兵精将勇,东晋王朝处于一个最好的阶段。但是,其北方的敌人似乎则进入了混乱时期。鲜卑北魏,正在崛起的阶段,根本无力与东晋抗衡。控制关中的羌族后秦,则陷入了内忧外患之际。在外,有匈奴赫连勃勃大王不断侵扰;在内,姚家皇族正在为争夺皇位勾心斗角。可以说,此时的北方游牧民族政权,根本无力与刘裕进行对抗!

可以说,刘裕的北伐并非简单的树立权威,更是经过精心准备的军事行动。六路分兵,剑指中原!此次北伐,刘裕进行了精心部署。

为了取得此次北伐的胜利,刘裕不仅集结了东晋王朝最为精锐的部队,而且对于战略战术进行了精心的筹划。摆在刘裕面前最为重要的问题是,如何保证补给线不被攻击。曾经的桓温北伐就是因为粮道遭到袭击,最终只能是“仓皇北顾”。于是,刘裕决定此次北伐,主力采用水陆并进的方式,这样不仅可以避免在陆上陷入与北方游牧民族的鏖战,还可以利用淮泗、黄河水道,运输补给,靠着河运,保证军队持续作战力。因为北方游牧民族的军队不擅乘船,根本无法在河道上袭击东晋补给线。

在想出了解决核心问题的办法之后,刘裕开始了六路分兵。

第一路,由刘裕最为倚重的两位大将,龙骧将军王镇恶和冠军将军檀道济率领。作为前锋的他们,率领步军从淮、淝出发,向许、洛之地发起攻击。在攻取了洛阳之后,等待刘裕的主力汇合后,继续向关中进发。

第二路,由冀州刺史王仲德率领。这一路以水师为主,从巨野入黄河,攻取滑台。王仲德这一路所担任的重要任务是为刘裕的主力部队清扫前进障碍,并且视河北魏军动向,随时策应刘裕的主力军。

第三路,由新野太守朱超石、宁朔将军胡籓率领,这一路是为了策应王、檀的前锋军。他们的主要任务是拔除通往洛阳的屏障——阳城。

第四路,由建武将军沈林子、彭城内史刘遵考率领。这一路的主要任务是作为王、檀前锋军的后援。这一路将从汴水,攻仓垣,出石门(荥阳县北)入黄河,然后在洛阳与前锋会师之后继续向关中进军。

第五路,振武将军沈田子、建威将军傅弘之率领。这一路虽然只有三千人马,但是却是要直趋关中的屏障——武关。刘裕此举并非是想要真正攻克武关,而是进行佯攻,用于牵制秦军主力。

第六路,则是刘裕亲自率领的主力。这一路将从淮泗进彭城,然后转巨野入黄河,逆流西上洛阳。

完成了分兵派将之后,刘裕的大军开始行动了。

摆阵“却月”,重创北魏

刘裕的北伐,几乎以摧枯拉朽之势就将后秦灭亡。

其中,王镇恶和檀道济的前锋可谓是所向披靡!在进入河南之后就分兵两路,开始了攻城略地。由于行动迅速,所以在刘裕主力还没到达许、洛之时,就席卷了整个中原地区,并且兵不血刃的攻占了观众门户潼关。为了对抗东晋大军,后秦几乎将倾国的力量都集结到了潼关方向,终于遏制住了王镇恶和檀道济的锋芒。但是,后秦的其他防线则全面洞开。由沈田子和傅弘之率领的3千人,原本是作为牵制秦军的一旅偏师。但是,此时他们抓住战机一举攻克武关,打开了通往后秦首都厂长安的大门。面对后秦优势兵力之时,沈田子在面对后秦数万大军之时,以“置之死地而后生”的决死气概,击溃后秦数万大军,兵锋直逼灞桥。再加上刘裕主力抵达潼关,后秦再也无继续交战之心,最终选择了向东晋投降。

虽然,此次北伐东晋出奇的顺利,王镇恶、檀道济和沈田子没有盲目听从部署,而是抓住战机不断发起攻击,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并未东晋拓展了2000多里的地盘。但是,由于征战过程太过顺利,名垂青史的战例就变得凤毛麟角。所以,刘裕在进军过程中,摆下“却月阵”,以少胜多重创北魏铁骑,成为此次北伐的亮点!

刘裕分兵六路攻击后,而控制黄河北岸的鲜卑北魏,派出了10万大军对于这支强大的东晋军队进行着监视。北魏之所以采取监控而不实施直接攻击,或许出于三方面的考虑。首先,就是对东晋军队的目的并不明确,担心东晋实施“假途灭虢”只计,打着攻击后秦的旗号借机对北魏发起攻击;其次,由于当时的北魏皇帝拓拔嗣与后秦皇帝姚泓有姻亲,所以姚泓在迫不得已的情况下不得不向自己的“大舅子”拓拔嗣提供支援;最后,就是北魏或许还怀有几分“驱狼吞虎”的心机,希望东晋与后秦之间拼杀的你死我活,然后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于是,刘裕的北伐军出现了这样的一个奇怪景象。公元417年(熙十三年)正月刘裕大军水陆自彭城北上,到了三月刘裕的水军沿着淮、泗入清河,准备进入黄河西上。此时,北魏骑兵在北岸开始了“尾行随扈”。于是,双方隔岸向往,看似相安无事。但是买这种“平静”之下其实隐含着巨大的危机。北魏骑兵不断袭扰,甚至对于落水后漂到北岸的东晋将士和水手肆意屠杀。北魏的如此行径,不仅引发了刘裕的愤怒,更让刘裕感到了巨大的威胁。于是,刘裕决定一劳永逸的解除北魏骑兵带来的威胁。

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停泊休息的宋军,突然开始了紧急部署。首先,刘裕先派遣丁旿率七百步卒上岸,将百余辆战车沿河布设,车阵两头抱河,队形弯成弧形,因为形似新月,所以被称为“却月阵”。在完成布阵之后,刘裕又派猛将朱超石率2000人携带强弓劲弩大弩上岸加强阵势。这样,每辆战车增加了20人和一张大弩,并在车外竖起盾牌保护车上的官兵。原本在一旁观望的北魏骑兵,此时才发现这是东晋军队在进行部署,于是立即集结了3万骑兵向东晋的“却月阵”发起了攻击。

北魏骑兵发起攻击之初,朱超石命令晋军使用软弓小箭向魏军进行射击。这些弓箭虽然能对魏军造成了一定的杀伤,但是却让北魏军队产生了误解,认为晋军的实力不过如此。于是,北魏3万铁骑倾巢而出,向晋军的“却月阵”撞去。面对蜂拥而至的北魏骑兵,朱超石立即命令士卒改换强弓硬弩,并选神射手进行射击,结果一下给魏军造成重大杀伤。但是,东晋军队毕竟只有2700余人,而北魏不仅拥有3万人大军,而且还都是骑兵。所以,北魏骑兵的伤亡虽然惨重,但是距离却月阵的距离也越来越近。双方距离的缩短,东晋军队的弓弩逐渐失去作用。

此时,“却月阵”面临着被北魏铁骑直接冲击的危险。如果,阵型一旦被冲破,那么背水列阵的东晋军队将面临全军覆灭的境地。此时,朱超石使用了最为致命的“杀手锏”。此次,背水列阵,东晋军队携带了上千支长槊。朱超石将长槊截断,每段长约三、四尺,然后用大锤锤击进行杀敌。让人想不到的是,“一槊辄洞贯三四虏”。一时之间,北魏骑兵人仰马翻死伤惨重。虽然,这样的杀伤并足以全歼北魏骑兵,但是足以让北魏骑兵肝胆俱裂。于是“虏众不能当,一时奔溃,死者相积”。

刘裕能凭借“却月阵”以近2700名步兵破魏军3万多骑兵,除了在南燕时期积累的经验之外,那就是朱超石临阵指挥能力极强,东晋士兵面对敌军可以坚守不退,才能更好的利用强弓硬弩进行杀伤。

此战之后,北魏再也不敢轻易骚扰东晋军队,刘裕率部得以顺利的进抵潼关,成为压垮后秦的最后一根稻草!

刘裕北伐时的战法

刘裕北伐,是中国东晋义熙五年(南燕太上五年,409)至义熙十二年(后秦永和元年,416)刘裕率东晋军,发动北伐中原的战役,共有两次。 这两次战役,刘裕善择战机,部署周密,军事政治处置得当,将军事进攻与政治攻心相结合,稳扎稳打,掌握主动,一举获胜。

基本内容

东晋自偏安以来,时时面临着北方的威胁。祖逖、庾亮、殷浩、桓温都曾先后北伐,但无一成功。为了国家的强大,刘裕决定兴师北上。

 南燕是慕容垂的弟弟慕容德建立的国家。他的才能比慕容垂的儿子们强得多,但自己后继乏人,最后把王位传给了侄子慕容超。慕容超是个昏君,虽然人很聪明,但脑筋都用在了游猎征税上,根本不知道怎样跟东晋打仗。大臣公孙五楼向他提出了对付刘裕的上中下三策,上策是避开锋芒拖延时间,派小股精骑兵截断晋军的粮道,然后腹背夹击;中策是坚壁清野,让刘裕的军队不战而溃;下策是无所作为,只等着刘裕来攻城的时候出城迎战。结果慕容超信心十足地选了一个下策,刚一交锋就被刘裕打得一败涂地,此后他连战连败。第二年南燕灭亡,慕容超也被送到建康斩首。

  当刘裕的大军攻来时,南燕也曾经与后秦的姚兴联络寻求帮助,但姚兴一时派不出兵来,就派使者送信去威胁刘裕,说如果晋军不退,就要发骑兵十万来攻打他。刘裕明白这只是虚张声势,就很不客气地回口信说等着他们过来。别人都担心姚兴一怒之下真会发兵,但刘裕却说如果姚兴真要动手,就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出奇兵攻击,现在却故意把计划透露出来,显然只是在吓唬他们。

  刘裕看得没错,后秦果然是在虚张声势。这个国家很不幸,遇上正打算建功立业的刘裕,很快就成了他称帝的牺牲品。公元416年,刘裕再一次率军北伐,此时姚兴已经病逝,太子姚泓刚即位,政权还处于不稳定期。刘裕出征很顺利,收洛阳,复河南,取潼关,第二年八月就攻进长安,姚泓投降,和慕容超一样被送到建康处斩,百余名归降的宗室成员也都被刘裕杀掉。九月,刘裕进入长安,很是志得意满,他在长安拜谒汉高祖刘邦的陵墓,又在未央殿召见文武大臣,一时间风光无限。

刘裕发动的两次北伐,灭南燕,灭后秦,中间还击退了北魏骑兵的阻扰,收复了山东,河南,关中等地,光复洛阳、长安两京,后长安虽在一年多后得而复失,但黄河以南已尽入南朝版图,开创六朝版图最大的一个时代,也是最鼎盛的一个时代,约占有今天的陕西东部,河南全境,山东全境,“七分天下,而有其四”,江淮流域得到保障。为刘宋永初和元嘉年间,休养生息,出现“余粮息亩,户不夜扃”的局面提供北部疆域的屏障,是中国历史上取得较大成果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北伐。唐代史学家朱敬则称赞此次北伐:“西尽庸蜀,北划大河。自汉末三分,东晋拓境,未能至也。‘

刘裕第三次北伐目的

第三次北伐的矛头直逼后秦,当时的后秦朝廷内因为争夺皇位的事情,已经发生内乱了。因此当时的后秦对于刘裕来说根本就是待宰的羔羊。当然攻打后秦不只是为了东晋的发展着想,更多的是为他自己的篡权进行考虑,他想要用这次的赫赫战功来证明自己的实力,证明自己是可以稳坐皇帝的宝座的。然后用这次的战绩来逼迫皇帝授予他军功,但是这种军功就是篡权的表示。

在准备攻打后秦之前,刘裕就已经在朝廷内部有很高的威严了,也是凭借他自己的战功得到的。因此刘裕北伐的最重要的原因有两个,一个是刘裕想要用进攻后秦的战绩来展示自己的军事实力,以此来篡权。

第二个原因是当时的后秦内部很混乱,没有那么多的心思去评定外敌入侵,因此攻占下来的几率很大。所以刘裕率领士兵进行北伐。

刘裕的两次北伐的意义

从民族融合和国家统一来看,刘裕北伐在魏晋南北朝到隋唐这一轮民族大迁徙、大融合从而大统一的进程中,把历史的车轮向前推进了一步。

刘裕所策动的北伐,尤其是北伐后秦之战,是东晋北伐历史上最成功的,也是影响最深远的。虽然刘裕北伐,还抱有个人或集团的目的,但它并不能影响我们对其历史作用进行客观的评价。

刘裕两次北伐,既抵抗了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对南方的侵扰,又保护了南方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保证了江南经济开发不被破坏。

同时,刘裕北伐又扩大了南朝的领土,刘宋也成为南朝中领土最大的政权,北伐也为南朝引入了新的政治力量,这些又为南朝抵抗北魏提供了条件。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