降龙十八掌(明明是《九阴真经》,却叫《降龙十八掌》,金庸武侠不该这样糟蹋)

降龙十八掌
昔日苏东坡见不平事,“如蝇在食”,不吐不快,我看《降龙十八掌》也是如此。
作为一部在昨天才上映的网大,《降龙十八掌》气味陈旧,像极了上世纪粗制滥造的港片。
营销稿会说这是港风回归,我觉得这是继承糟粕,不合时宜。

《射雕英雄传》让人不适的地方是,翻拍金庸小说,却没有继承金庸的精气神。
什么是金庸的精气神?

简单讲,就是武侠故事有真实的历史背景,用丰沛的细节让人感受到真实的历史质地。
金庸写《射雕英雄传》,历史背景在宋宁宗庆元五年(即1199年)到成吉思汗逝世(即1227年),此时正是宋金对峙,蒙古崛起。
《降龙十八掌》在结尾处也以字幕来交代,多年后,郭靖黄蓉死守襄阳,壮烈牺牲。

让虚构的武侠人物参与到真实的历史事件中,这是金庸的生花妙笔。
想要虚构故事变得真实,必须要有真实可信的细节。
《降龙十八掌》在影片前半段,贡献出各种让人惨不忍睹的糟糕场面(后半段应该也很多,因为我开倍速,没有记笔记)。
话说郭靖从大漠来到中原,要在服务区觅食。此时,有一位正在喂马的路人,整理玉米秸秆。

这一个镜头暴露道具师是文盲。玉米在嘉靖年间从美洲传入中国。郭靖生活的年代还是宋朝。
郭靖进店吃饭,遇见吃包子不给钱的黄蓉。

宋朝确实有包子,但包子叫炊饼。
我没说错,武大郎天天叫卖的就是现在意义上的包子,潘金莲就是做包子的高手。
这段戏完全是编剧瞎写。在原著中,金庸写的是馒头,而非包子。

那少年约莫十五六岁年纪,头上歪戴着一顶黑黝黝的破皮帽,脸上手上全是黑煤,早已瞧不出本来面目,手里拿着一个馒头,嘻嘻而笑,露出两排晶晶发亮的雪白细牙,却与他全身极不相称。

而后,郭靖与黄蓉一见如故,要请黄蓉吃大餐。
黄蓉点了一大桌子菜,饮食标准,尽显她的高贵出身。
而在《降龙十八掌》中,黄蓉像个十多岁的婴儿,脸上有饭黏子,吃得脏兮兮。

我知道,导演想要强调黄蓉的乞丐身份。
但是,点一桌子玉盘珍馐,足以证明黄蓉绝非寻常乞丐。郭靖看到黄蓉点菜如数家珍,不像是命苦之人。

导演(或许是主演)根本没有搞清楚,没有钱买高档食品,并不意味着黄蓉会有如此难看的吃相。
她的出身拥有的饮食习惯,断然做不出如此不堪的举动。
这样的改编,属实对不起金庸。

或许有人觉得我这样想是自作多情,金庸根本只是化用历史事件,并不会在意那么多细节。
还真不是。

金庸在《射雕英雄传》后记中就提到,他有非常严谨的创作理念。
据李思纯在《元史学》中说,蒙古语对汉语的影响,可考者只有一个“歹”字,撰写以历史作背景的小说,不可能这样一字一语都考证清楚,郭啸天、杨铁心等从未与蒙古人接触,对话中本来不该出现“歹”字,但我也不去故意避免。我所设法避免的,只是一般太现代化的词语,如“思考”、“动机”、“问题”、“影响”、“目的”、“广泛”等等。“所以”用“因此”或“是以”代替,“普通”用“寻常”代替,“速度”用“快慢”代替,“现在”用“现今”、“现下”、“目下”、“眼前”、“此刻”、“方今”代替等等。”
金庸武侠是虚构的,但他要做出真实的历史质地。这是金庸了不起的地方。
《降龙十八掌》对俗世生活的描摹完全是瞎闹。我承认,上面列举的细节是一些和主线剧情没有多少关系的小事件,观众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也能勉强接受。
但是,《降龙十八掌》的主线剧情,颇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影片开头,欧阳锋去偷王重阳的《九阴真经》。

后来,欧阳锋带着侄子欧阳克去桃花岛求亲,打的是《九阴真经》的主意。
另一方面,黄药师囚禁周伯通,就是想要拿到足本的《九阴真经》。
郭靖进入桃花岛幻境,巧遇周伯通,学会《九阴真经》(周伯通没有逃出幻境,因为答应过王重阳,不学《九阴真经》)。

学会《九阴真经》的郭靖成为走出桃花岛幻境的第一人,开始与欧阳克争夺黄蓉。

黄药师择婿出考题,让欧阳克和郭靖同时背出《九阴真经》,谁记得多,谁就是获胜者。

欧阳锋生擒黄蓉,威胁郭靖背诵足本《九阴真经》。
最后,郭靖和练了假的《九阴真经》的欧阳锋大战。
有没有发现,这部电影与其叫《射雕之降龙十八掌》,不如叫《射雕之九阴真经》。
影片用《降龙十八掌》命名,让我有一种花买奥迪的钱,却开回一辆奥拓,一种被欺骗的感觉油然而生。
在《降龙十八掌》中,射雕沦为对剧情没有任何推动的POSE,这算不算标题党?

降龙十八掌只是郭靖变强的一种手段,九阴真经才是推动主要剧情的麦格芬,这种挂羊头卖狗肉的做法,主创们是需要向观众谢罪的。
当然,他们能不能谢罪,我说得不算。
在《降龙十八掌》的首播平台上,它竟然拿到7.4的评分。

究竟是评分有水分,还是观看《降龙十八掌》的观众脑子有水分,我不知道。
但我知道,如果我看完这部糟糕的电影,没有指出它的缺点,或许会有更多人为这部糟糕的电影浪费时间。

降龙十八掌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