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为政篇(《论语为政篇第二》主要讲什么(1/2))

论语为政篇
关注把经典还给老百姓传统文化美刊
经史合参读经典日积月累学圣贤
【原文朗读】播放
《论语》是孔子的弟子和再传弟子编撰的,记载了孔子一生主要的言语和事迹。编者将《论语》分为20篇,共492章,大约两万五千字左右。每一篇有一个篇名,这一篇的各章都是围绕这个中心思想展开的。所以我们要深刻理解论语中的话语和蕴含的哲理,首先就得要弄清楚每一篇的脉络和主题思想。《论语》的第二篇叫《为政篇》,共24章。孔子一生重在教,孔子之教重在学。孔子论学最重人道,而政治是人道中的最大者,人是有感情的群居动物,相生相养相安,所以《论语》编辑者把《为政》作为《学而》之后的第二篇。下面我们依次梳理一下各章的衔接关系和哲理。第1章,子曰:“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孔子阐述了“为政”和“德行”的关系,你要匡正别人管理民众,你自己首先要正。怎么才能正?必须要有德。这样民众就会向你看齐,各项制度才能顺利施行。第2章,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孔子借用《诗经》中的一句诗概括了删减《诗经》的原则,还巧妙地借用其中的“邪”与为政之道的“正”进行对照。为政者要教化民众,就要从思想上引导民众,给他们提供真善美的东西。第3章,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孔子说,如何去引导百姓,如何去治理政事啊?有两种做法。第4章,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上一章说“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那么孔圣人便继续阐述如何提高为政者和民众的道德水平。孔子用自己的一生经历告诉我们,人的学识和道德修养是一步步养成积累的,不同层次和年龄段的人也各有自己的实际情况,所以为政者的为政之道也不能一刀切,要根据实际情况一步步完善。第5章,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论语编撰者记载了孔子与鲁国大夫孟懿子关于“孝”的一段对话,阐述了“孝”与“为政”的关系,以及“小孝”和“大孝”的关系。第6章,孟武伯问孝,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孟武伯是上一章孟懿子的儿子,通过孔子与鲁国大夫孟武伯关于“孝”的一段对话,阐述了“孝”与“为政”的关系,以及“小孝”和“大孝”的关系。第7章,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孔子用孝敬父母比喻待民之道。百姓既是你要供养的父母,也是供给你衣食的父母。为政者不仅要关心他们的衣食住行,还要从心底里感激并敬重他们,不可把自己当做施舍者而高高在上。第8章,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孔子继续用孝敬父母比喻待民之道。不仅照顾好百姓的衣食住行,还要有恭敬之心,更要和颜悦色对待他们,不能摆出一副官老爷的架子。第9章,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论语编撰者记载了孔子对颜回的评价,告诉我们,为政者要治理政事,就要知人善任慧眼识珠,观察一个人不能太片面或太过武断。第10章,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上一章孔子说观察人不能片面,那么紧接着就说如何全面去观察。不管是为人处世,还是治理社会和国家,都不能不知人。俗话说知人知面不知心,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孔子教给了我们一套行之有效的好办法。第11章,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孔子说,通过温习旧知识获得新知识,这样的人便可以自己做自己的老师了。为政之道也是如此,俗话说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别人的经历和以往的历史都足以作为未来的老师,但不能一味地片面模仿学习,而要根据当下的新变化新情况,不断转化出新东西,这就叫为政上的推陈出新。第12章,子曰:“君子不器”。孔子说:“君子不应该象器具那样只能派一种用场,而是要博学多能”,对应到为政之道也是如此。首先,君子要像道那样有全局观,不能像器那样只专注于片面的小节。其次,君子要博学多识,不能像器具那样只具备某个方面的才能。第三,君子要心胸开阔,大肚能容天下难容之事,不能像具体的器具那样小肚鸡肠。第13章,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子贡问怎样才能成为一个君子,孔子说:“对于你要说的话,先做了,然后再说出来”。延伸到为政上也是如此,为政者应当多为老百姓做些实事,不要总做表面文章,用好话糊弄老百姓。只有做了才是最有力的证据,才能让老百姓信服。
扫面下方二维码,关注公众号“把经典还给老百姓”,学《论语》、《道德经》、《周易》等。

版权声明:图片版权属于原作者。若涉及版权问题,敬请原作者联系我们,立即处理。
合作QQ:304622491

论语为政篇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