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之空城计读后感500字(空城计的故事简介)

空城退魏兵读后感?

《空城退魏兵》让我感受到智慧的力量。面对敌人的强大,诸葛亮没有选择硬拼,而是想出了一个巧妙的计策,成功地将魏军吓退。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在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要善于运用智慧,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同时,也要有勇气和信心去实施计划,才能取得胜利。

空城计故事梗概?

  空城计故事取自《三国演义》,作者根据三国志裴松之注“郭冲三事”改编的一段故事。后被用于三十六计,意指虚虚实实,兵无常势。虚而示虚的疑兵之计,是一种疑中生疑的心理战,多用于己弱而敌强的情况。历史上也确有一些运用此计成功的例子,如张守圭守瓜州等。

  三国时期,诸葛亮因错用马谡而失掉战略要地——街亭,魏将司马懿乘势引大军15万向诸葛亮所在的西城蜂拥而来。

  当时,诸葛亮身边没有大将,只有一班文官,所带领的五千军队,也有一半运粮草去了,只剩2500名士兵在城里。众人听到司马懿带兵前来的消息都大惊失色。诸葛亮登城楼观望后,对众人说:“大家不要惊慌,我略用计策,便可教司马懿退兵。”

  于是,诸葛亮传令,把所有的旌旗都藏起来,士兵原地不动,如果有私自外出以及大声喧哗的.,立即斩首。又叫士兵把四个城门打开,每个城门之上派20名士兵扮成百姓模样,洒水扫街。诸葛亮自己披上鹤氅,戴上高高的纶巾,领着两个小书童,带上一张琴,到城上望敌楼前凭栏坐下,燃起香,然后慢慢弹起琴来。

  司马懿的先头部队到达城下,见了这种气势,都不敢轻易入城,便急忙返回报告司马懿。司马懿听后,笑着说:“这怎么可能呢?”于是便令三军停下,自己飞马前去观看。离城不远,他果然看见诸葛亮端坐在城楼上,笑容可掬,正在焚香弹琴。左面一个书童,手捧宝剑;右面也有一个书童,手里拿着拂尘。城门里外,20多个百姓模样的人在低头洒扫,旁若无人。司马懿看后,疑惑不已,便来到中军,今后军充作前军,前军作后军撤退。他的二子司马昭说:“莫非是诸葛亮家中无兵,所以故意弄出这个样子来?父亲您为什么要退兵呢?”司马懿说:“诸葛亮一生谨慎,不曾冒险。

  现在城门大开,里面必有埋伏,我军如果进去,正好中了他们的计。还是快快撤退吧!”于是各路兵马都退了回去。

三国演义中的空城计故事概括

“空城计”为罗贯中据郭冲《条诸葛亮五事》中的第三事,渲染而成的《三国演义》中的第九五回。其情节魏国派司马懿挂帅进攻蜀国街亭,诸葛亮派马谡驻守失败。司马懿率兵乘胜直逼西城,诸葛亮无兵迎敌却沉着冷静,大开城门,自己在城楼上弹琴唱曲。司马懿怀怀疑城中有埋伏,引兵退去。后以“空城计”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指在敌众我寡的情况下,缺乏兵备而故意示意人以不设兵备,造成敌方错觉,从而惊退敌军之事。后泛指掩饰自己力量空虚、迷惑对方的策略。

三国演义空城计简介

《空城计》简介:

孔明出祁山,先锋官马谡误失街亭,致使前线大军受困,情急之下,孔明决意退守汉中,大军尽去时,孔明身边只剩五千兵马驻守西城县。一日,忽接探马飞报,说魏国大将军司马懿引十五万大军正往西城来,这时,孔明身边别无大将,只有一班文官,驻城的五千兵马也分出一半运粮。众官听罢皆失色,唯孔明镇定自若,当即下令将旌旗藏匿起,城门四开,每门分派二十官兵扮作百姓,清扫街道,其余士兵不得妄出,不得擅自高声喊叫。一切准备就绪,孔明引童子携琴登上高楼,凭栏而坐,焚香操琴,闲情惬意。司马懿引兵来到,望城楼上孔明端坐,笑容可掬,旁若无人,大感不解。整个城池寂静一片,就像无事发生。司马懿,生性多疑,不由分说便下令退兵。孔明遥望魏军远去,抚掌而笑。众官骇然,问其原因,孔明道出缘由:“司马懿料吾生平谨慎,必不弄险,今见此规模,疑有伏兵,所以退去。”

三国演义空城计内容概括

三国时期,魏蜀之战,魏平西都督司马懿夺取了要塞街亭。诸葛亮因马谡大意失街亭正自责用人不当。此时司马懿大军逼近西城,不巧诸葛亮已将兵马调遣在外,一时难以回来,城中只有一些老弱兵丁。危机之中,诸葛亮自坐城头饮酒抚琴,一副悠闲自在的样子。司马懿兵临城下,见城门大开,几个老兵在扫地,耳听诸葛亮琴声镇定不乱,心中疑惑,不敢贸然进城,自退二十里路观察。及至探明实情返回时,赵云率大军已到,司马懿中了诸葛亮的空城之计。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