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女孩因作文事件坠楼: 如何避免极端事件,学校、老师、家长、孩子要这样做

点击上方△蓝字可关注知子花教育
为12岁小女孩缪可馨的死感到悲痛!2020年6月4日下午3点14分, 江苏常州市金坛区河滨小学五年级的缪可馨在上完两节作文课后,跑出教室翻越栏杆坠楼身亡。家长质疑,老师给孩子作文批示要「传递正能量」,以及去年曾打过孩子耳光,与孩子的死之间或有关联 ,希望学校或公安机关能够调查出孩子坠楼的原因。
01.孩子究竟写了什么样的作文,会被老师批示要“传递正能量”?
缪可馨同学的作文是一篇关于《孙悟空三打白骨精》的读后感。
说实话,看了缪可馨同学的作文,内心深感震惊,这是一篇多么难得的作文啊!
虽然字迹不太工整,还把罗贯中和吴承恩混为一谈,但是小作者的读后感可谓入木三分,比如她说:「不要被表面的样子、虚情假意伪善的一面所蒙骗。在如今的社会里,有人表面看着善良,可内心是却阴暗的。他们会利用各种各样的卑鄙手段和阴谋诡计,来达到自己不可告人的目的。」
不管这句话是出自她笔,还是她借鉴的,她能够写上去,就证明她认同这样的观点。一个五年级的孩子,能有这样的认知,是难能可贵的,也是值得去探讨的。
然而,她的语文老师却不这样认为,在密密麻麻的批改中,打上了没有「传递正能量」的标签。
真是让人无法理解!难怪很多人吐槽:袁老师这作文改的什么玩意。
不知道这位语文老师眼里的「正能量」到底是个什么东西?
这也是让很多老师、家长对这个老师无比愤怒的原因所在:为什么一个孩子不能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心声?难道说出一个社会现实问题就是「负能量」?
我们都知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有尔虞我诈和血雨腥风。正视社会真实存在的问题,与它相处、解决它,这是一个正常社会最基本的样子。
资深语文教育工作者李镇西也说:一切有助于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时代发展、助力国家强大、增强人民幸福的言论,无论是热情的讴歌,还是尖锐的批评,只要是实事求是,都是「正能量」。
真正有害的,不是对社会真相的透视与认知,而是对社会真相的无视与遮蔽。

02.比「正能量」更可怕的,是其余家长和学校的冷漠反应
其实,整件事最令我感到震惊的不是老师那句「传递正能量」,而是小朋友不幸跳楼之后,家长群里面自发形成的刷屏式点赞。
我们看到,在一个无辜生命消逝后,有家长在班级群里为涉事的袁老师征集点赞:「袁老师没有错,你们点个赞!」
真相尚未大白,我不明白家长们为什么要急于站队。
每个孩子都是家庭的希望和未来,关系着整个家庭的幸福。所以,当缪可馨的悲剧发生之后,她的家长应该得到关怀和情绪的安慰。
而对这些点赞的家长而言,「对与错」显然是不重要的,重要的是及时、正确地站在能够「维系自己利益」的一方。
大家心照不宣,相互庇护,完成了「没办法,我也只能这么做」的利益联盟,以此将冷漠的罪责推向了集体无意识。
无论课堂上到底发生了什么,对于这些冷漠点赞的家长而言,他们只会在心里重复:「与我无关,赶紧翻篇」。
在这次事件中,学校也表现出了极度的冷漠。
缪可馨跳楼后,半小时后才等来了救护车。还有,缪可馨是下午3:14分坠楼,班主任下午3:42才通知缪可馨妈妈,并且不做任何答复。
试想妈妈直接在殡仪馆见到冷冰冰的孩子,孤立无援的她是何等撕心裂肺啊!
没有是非心与正义感,这样的家长、老师和学校,这样的行动示范,能教出怎样的孩子?
据警方查看监控录像显示,缪可馨爬上栏杆,有过一刻犹豫,有同学经过,但没有呼救,学生的冷漠,看来是跟家长的冷漠、学校的冷漠是一以贯之的。
所有的事件都有教育意义,尤其是那些坏的事情,大人们的那些冷漠、无情、甩锅正把孩子教成同样的人。
朝夕相处的同学于众目睽睽之下跳楼,对其他孩子的心理是严重的撕裂,他们竟然可以当成什么事都没发生过,何等悲哀,这样的教育、这样的学校和社会,谈何立德树人?
教育要有人情味,有道德感,不甩锅,有担当,这是学校最起码应有的态度。
必要的安抚、告别,至关重要。无动于衷、一如既往的上课,是何等的不可理喻!目击的孩子、本班的孩子,都要做心理干预。
1964年,《纽约时报》刊出《38位命案目击者无人报警》一文,震惊全美。被害人吉娣·格罗维斯是一位28岁的酒吧经理,在她下班停完车向公寓走去的路上,被歹徒从背后刺了几刀。
她在血泊中呼救,当时住在7楼的罗伯特·摩泽尔大喊了一声:「放开那姑娘!」歹徒闻声跑开,5分钟后又折返强奸了那姑娘,并抢走了49美元,再补捅几刀,等姑娘完全死后,扬长而去。
整个作案过程长达35分钟,38个目击者竟无一人报警,还各有说辞,人们都为他们的冷漠而感到震惊。
社会心理学家约翰·巴利和比博·拉塔内在12年里做了十几次不同的实验,终于得出旁观者效应。他们认为,紧急事件现场,由于旁观者的存在,个体的利他行为受到抑制,受害者得不到帮助。
现场的人越多,人们就越倾向于袖手旁观,受害者获得帮助的可能性就越小。这种现象违背常理,我们通常会认为在场的人越多,受害者得到帮助的可能性越大。
一个社会最大的悲哀不是坏人的嚣张,而是好人的沉默。而最深的冷漠,不是悲剧面前众人的沉默,而是面对那悲剧时事不关己地赞美和鼓掌。

03.如何避免极端事件,需要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议程我们不能仅仅把这次事件当做一个偶发事件。悲剧的酿成,也总是一种警醒,需要我们去反思。
在美国,有一个著名的科学家,叫海因里希,他总结了一个海因里希法则。
这个法则的内容是:「当发生一起重大事故时,背后一定隐藏着29起轻伤或故障,以及300起隐患或违章。」
所以,每个人都有可能是间接受害者,唯有进行改变与反思,才能把这个偶发事件的边际效应无限降低,直到以后不再出现类似悲剧。
孩子伤亡事件层出不穷,让教师群体也置身于风暴之中:
近日,东北一位学生“钟美美”模仿部分教师对差生的鄙夷、对音体美学科的轻视、对学生的讽刺挖苦等等现象,迅速在全网走红,社会各界对此褒贬不一。
5月30日,一名家长在微博控诉其班主任体罚学生,导致学生吐血昏迷,引发全网对该名班主任的强烈声讨。经警方调查证实,此为不实信息。
5月19日,特级教师熊芳芳的辞职信传遍全网:「据说还有7年才能光荣退休,我想将这7年赏赐给自己,按照自己的想法活一次……」引发了社会各界的讨论……
在这一系列的事件中,折射出当下教育中的诸多问题:教育的本质偏离,师生冲突加剧,生命教育和死亡教育严重缺失。
我们重智商发展,轻情商培养;
我们重学习成绩,轻人格养成;
我们重竞争比较,轻关爱合作。
我们以爱之名,对孩子过度要求、过度控制、过度绑架,使孩子被错爱、压力大、情感教育缺失,由此造成了孩子的行为问题和冲突的与日俱增。
一次次警醒,不能只换来一声声感叹,青少年的生命教育、心理危机干预,确实需要成为教育的一项重要议程。

04.学校:做好危机的识别与预防,防微杜渐每一次极端事件的发生看似事发突然,但其实都是当事人蓄谋已久。只不过我们从未读懂和识别到这个信号和提示。
如何从情绪、行为、言语、生活、时间等等方面来识别学生心理危机信号,这值得学校重视并行动。
1、成立心理专家团,完善学生的社会支持系统。
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能让孩子在遇到困难和心理危机时,及时寻求帮助和支持,减少绝望和自暴自弃的风险。
假如孩子们从小就晓得,难过崩溃之时,还有一个光明之处可以去寻求帮助和支持,那么他们就不会总是去攻击自己(自杀)或攻击他人(杀人),来证明自己的价值,他们就有可能抓住那最后一根救命稻草。
2、利用心理测评和普查,及时筛查出问题。
校园信息化建设不只要有硬件设备,更需要软件和服务,数据会呈现真相。
通过对学生、家长、教师等多方数据的收集和科学分析,可以对孩子的行为进行预判,并给予相应引导。
3、及时做好家校沟通,了解学生状态。
当老师意识到孩子的某些行为之后,不要急于给孩子定性,要先了解一下孩子成长的环境,多和家长沟通了解具体情况,再进行针对性的帮助。
4、加强教师培训,促进教师的正向影响。
如今,教师的职业压力与日俱增,教师的压力和情绪也会传递给孩子和家长。教师每天把正向的影响传递给学生,自己也需要充电、蓄能。
如果我们能够对极端情况心存敬畏,学会防范和识别情绪堆积、性格异常有反社会倾向的学生,及时尽早的对其进行相应的处置,那么我们就能够规避很多的风险。
学会对受难者感同身受,勇于承担必要的责任,反而会得到支持与理解,甩锅的结果往往会事与愿违、声名狼藉。

05.教师:始终关注学生的生命成长,完善人格
1、对孩子最好的教育,是帮孩子塑造人格,解读人生。
都说教育是天底下最美好的事物!它可以让人类从最初的野蛮、粗野、混沌,变得文明、优雅、智慧。
可是为什么现在的教育却让一个个孩子变得失控、充满攻击性、极端?
因为我们在不知不觉了中走偏了方向,忽略了“人”的存在。
习近平总书记早在2018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就强调5个“人”的工作目标:凝聚人心、完善人格、开发人力、培育人才、造福人民。
在我们的教育过程中,完善人格非常重要,人格是一个人的人生底盘,成绩和分数都是这个底盘上一层层的建筑,这座高楼大厦建设得再宏伟壮观,但是底盘没有打好,这就是巨大的安全隐患,说不定哪天就会风雨飘摇、崩塌解体。
孩子的人格是需要塑造的,世间没有所谓完美的人生,都是靠态度、教养、心态、自律,而成就每个人不同的模样,这四点比成绩更重要!
共情孩子的悲伤,理解孩子的难处,教会孩子敬畏生命,建立悲悯和共情的美好德行,健全孩子对自我生命的认同与珍视,只有这样,才会「以生命影响生命,以生命推动生命」。
在此基础上,孩子面对意外、挫折和失败时,才不会轻言放弃,或以极端的方式结束生命。
2、教育的过程就是让人从兽性向人性和神性发展。
孩子的成长总是与问题相伴,能顺利解决问题,并在问题中成长与超越,孩子就会成长的越来越有韧性。但是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是需要培养,需要支持的。
当一个孩子作文写得没有达到老师的要求时,老师恶语相向,并不能唤醒一个孩子心中的美好,相反会让孩子察觉到人性的黑暗面。
教师的神性就体现在:相信没有不可救药的孩子。出现问题的孩子,是更需要爱和帮助的孩子。
最不可爱的孩子,往往是最需要被爱、被帮助的孩子。爱那些最不可爱的孩子,才是教师最该有的慈悲。
3、当你试着去了解时,理解将成为易事。
每一个孩子都是在被需要、被欣赏、被认同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释放出内在的激情和快乐。
就像在缪可馨事件中,如果老师能及时敏锐地嗅觉到孩子所写的东西传递的信号,并以开放的态度去和孩子交流:「为什么会这么认为呢?」「是有遇到类似的事件吗?」「愿不愿意跟老师分享下你的感受呀?」……相信孩子会表达出她的内心世界,之后,才会更阳光积极。
这是多好的教育契机啊,可是老师却忽略了。
教育中最怕想当然,而忽略了理解的力量;最怕因为各种理由,而忽略了人本身的价值。
孩子选择跳楼,不就是她对不被理解的呐喊吗?
孩子受不了批评,不就是她对被否定最极端的回应吗?

06.家长:既要关注孩子飞得高不高,还要关心孩子飞得累不累
「所有人都关心我飞得高不高,却没有人关心我飞得累不累」,这是很多孩子的心声。
当今社会,孩子的心理脆弱,已经成为一个显性的社会问题。
一次考试的失败,一次家庭的争吵,一次老师的训斥……
那些在我们成年人看来微不足道的小挫折、小委屈事件,每年却在夺走大量的年轻生命。
孩子为什么容易玻璃心,这是今天很多父母的共同疑惑。
有的家长说孩子缺少挫折教育,太玻璃心了,心理承受力太差了,但我们却忘了孩子的坚韧和心理能量是从哪里来的。
美国有3位心理学教授在1964年-1993年这段时间做过一个实验:记录了76名婴儿的成长过程,从孩子出生时的认知和神经发展程度,到孩子婴幼儿及儿童时期与母亲的互动,以及最终成人时期的个人发展和生活水平。
实验结果显示:孩子早期得到了父母良好照顾的这一部分人,长大以后即使没有瞩目的成就和傲人的财富,但是风度翩翩,令人愉快,没有经历情绪上的痛苦,工作顺利,关心他人的生活,且婚姻和家庭幸福。
而另一部分在早期没有得到父母良好的照顾,并且在童年时期就存在亲子问题的那些孩子,长大以后大多过得不幸福。
具体表现在:
情绪和不安向外释放,躯体化;
低自尊,社交功能差、安全感缺乏;
表现为问题行为。想做好,做不到;
把痛苦指向内心,表现为抑郁、焦虑和恐惧;
自我贬低和深深的孤独、完美主义、嗜睡。
由此可见,孩子是在父母的温暖、关爱、理解的滋养下,变得越来越强大的。
家长需要知道,孩子经常对你们充满愤怒、不满,可是很多时候家长为了保护自己的自恋(我是个好父母),而不想看见孩子的行为。
所以,父母要经常对自己说:我很可能是错的,我愿意看见孩子的行为,我愿意听听他的心声,我愿意和他一起想想办法,我愿意陪他走出困难,我愿意耐心等他长大……
要告诉孩子:任何时候,你遇到任何艰难困苦,乃至打击挫折,爸爸妈妈是你永远的依托。
父母不要把决定孩子生死的权利过多地交给社会,交给其他人,要学会让孩子主宰自己的命运,让孩子具备一定的抗压能力,这是防范于未然的重要底线。
我们不能保证孩子遇到的人都是善良的,我们也不能保证孩子不会遇到有攻击性、有破坏性的人或事,所以我们更应该训练孩子的生存能力。

07.孩子:不要活在别人的肯定中,要有拥有被讨厌的勇气
缪可馨去世后,她妈妈晒出了她从小到大获得的奖状,贴了满满一面墙,意在说明她品学兼优活泼开朗,不会轻易自杀,要求袁老师为她的自杀负责。
而这从另外一个角度看,恰恰证明了为什么缪可馨小朋友不能接受袁老师的批评,选择了过激行为。
我们整个教育系统,采取的都是「赏罚教育」,做了恰当的事情得到表扬,做了不恰当的事情就会得到惩罚。
心理学家阿德勒严厉批判这种赏罚式教育。在赏罚式教育之下会产生这样一种错误的生活方式,那就是「如果没人表扬,我就不去做好事」,或者是「如果没人惩罚,我也做坏事」。很明显,这是一种不正常的想法。
如果我们习惯从老师的表扬肯定中确立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得到的不是表扬而且批评的时候就会认为自己的存在价值被否定,于是选择了一种激烈的抗争方式。
犹太有句俗语:「倘若自己都不为自己活出自己的人生,那还有谁会为自己而活?」
所以,亲爱的孩子们,你一定要知道:
在这个我们不断被评价、被定义、被筛选的时代,不畏惧被人讨厌而是勇往直前,不随波逐流而是激流勇进,是我们应该具有的勇气。
《被讨厌的勇气》这本书中说:「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害怕被拒绝,我们想法设法地逃避现实;
害怕被轻视,我们吹毛求疵地贬低自己;
害怕被厌恶,我们三番两次地迎合他人。
不由旁人定义,忠于自己的内心,也许会招来不理解、责备和讨厌,却能获得真正的自由。
孩子们,在这个流行被pick的时代,不经历大浪淘沙和绝地反击怎能出道C位,人生路上即使没有鲜花和掌声,我们也要为自己疯狂打Call。
拥有「被讨厌的勇气」,就是拥有掌控人生的勇气。孩子们,我们已经太过于追求优秀了,所以我真的希望大家也要有被讨厌的勇气,去应对不一样的声音!
缪可馨,她可能是每一个家庭里的孩子。多希望这样的事情永远不要再发生!
而扼住这样极端事件的绳索,是需要家庭、学校、父母、教师的共同努力,需要我们对生命心存敬畏,对危险保持敏锐,及早识别,及时疏导,有效干预。
作者:张丽敏。知子花教育(ID:zhizihuajy),18年专注于心理学和家庭教育领域,20000+海量原创家庭教育案例,扫码关注我,了解更多教子方法。—相关阅读—
广西一小学39人被砍伤:警惕,坏人可能就在孩子身边
复课后发生多起学生自杀事件:不被了解,是孩子最大的痛!
喜欢文章,点个“在看”吧

返回顶部